标题:杜甫诗中的“青春作伴”之谜:是岁月的错觉,还是诗意的流淌?
唐代诗坛高手如云,杜甫是其中让人深感心疼的一位。他一身才华,却半辈子不得志。若是他真能像陶渊明、孟浩然一样做个风度翩翩的隐士也就罢了,偏偏他生得一副悲天悯人的柔肠。杜甫的骨子里,也是一个如李白般狂傲的人,只是他的好友李白的狂是对着美酒喊出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而杜甫的人生更多时候是对着自己的破茅屋道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这般家国情怀就是杜甫被尊为诗圣的原因。
杜甫也是一个自负的人,只是李白的自负是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杜甫的自负是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李白的千金没有回来,但杜甫却用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作品做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,这也是杜甫被尊为圣的原因。
杜甫一生沉郁,很少写欢快的诗作,所以这首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就显得特别珍贵。公元762年冬天,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百姓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,唐军报捷,收复了河南的几座州城。公元763年,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。身在蜀地的杜甫欣喜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:
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诗圣出手,自然是精品,这首诗无论是工整度还是意境,都令宋元明清的名家们赞叹不已。全诗只有一个“喜”字,却句句欢喜,笔意飞驰,一气如注,原来杜甫高兴起来是这般可爱!
但是对于颈联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一句,不少人却并不能理解。杜甫写此诗时已经51岁时,为何会说“青春作伴”?何来青春可言?难道诗圣真的是一高兴,就把年龄给忘记了吗?事实上,这个“青春”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错了,它指的是明丽的春景。而“作伴”指的是上一联提到的妻子,以及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孩子。杜甫是很少在诗里提到妻子的,之所以在这首诗中提到,是因为想借妻子之喜衬托自己之乐。
用“青春作伴”中的“青”与“白日放歌”中的“白”字相对仗,白日是晴朗的日子,青春是美好的春景。这个拘谨了一生的老实人,要在不便放歌的白日纵酒高歌,要在这个暖春带着妻儿一同还乡。诗人的欢喜眼前有,心中有,还乡路上也有。这14个字,不用喜字,却无一字不喜,无一字不带着跳跃式的音符,笔意一往奔腾。
杜甫一生约有1500多首诗作存世,写悲的多,写乐的少,除了这首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,还有一首《江畔独步寻花》。在这组诗中,杜甫是漂泊许久后,终于在蜀地找到了安家之处,能过上几天安定日。但是这首诗中的喜却是这样的: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对杜甫来说,自己过得安稳些图的也过是一个自在,与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之喜是完全不同的,这就是诗圣的喜乐观。
北宋范仲淹曾说过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被古代文人奉为金句,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人。在笔者看来,能像杜甫一样以家国乐为大乐,以个人乐为小乐,就已经够令人佩服的了,大家说对不对?欢迎讨论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天聚塑化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杜甫写“青春作伴好还乡”时已经51岁,为何还说“青春作伴”? 》